10. 大小周天

  小大周天之名,唐以前无之。崔公作《入药镜》,伯阳著《参同契》,皆无此名词。元明以后,始见于书耳。既有此名词,各家就借题发挥。予谓人身本一小天地,气血周流,一昼一夜,即是一周天。丹法取象天地,要在以我身之小天地,混融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,然后可以"与天地合其德,日月合其明,四时合其序,鬼神合其吉凶。"而得超凡入圣之机用。兹若分而言之,小大周天之名,可用三种解释:

其一、小周天乃炁行周天,大周天乃神行周天。然所谓炁行、神行者,皆在定中行之,特工夫深浅不同耳。何言之?当炼精化炁之时,以我虚寂,感召外来真阳,入我身中。当真阳来时,浑身上下,俱感酥软,由酥软而转为麻木,由麻木而入混沌,不识不知,如活死人一般。斯时我身与虚等,心与空等,天地之虚空,即我之虚空。我之小天地,融化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。以尽虚空、遍法界之真阳,养我一身,彻内彻外,透顶透底。吕祖所谓:"白云朝上阙,甘露洒须弥"者,正炁行周天之境象也。

葛仙翁曰:"离火激海,坎水升虚。玉液灌溉,洞房流苏。天机直露,万籁难如。"《参同契》曰:"修之不辍休,庶气云雨行,淫淫若春泽,液液象解冰,以头流达足,究竟复上升,往来洞无极,怫怫被容中。"三丰翁《道情歌》曰:"待他一点自归伏,身中化作四时春。一片白云一阵香,一番雨过一番新。终日绵绵如醉汉,悠悠只守洞中春。遍体阴精都剥尽,化作纯阳一块金。此时气绝如小死,打成一片是全真。"龙眉子《金丹印证诗》曰:"朝朝金鼎起飞烟,气足河车运上天。甘露遍空滋万汇,灵泉一派泛长川。"斯皆炁行周天之法验也。

当炼炁化神之际,神息俱定于虚空之中。先天真阳,入我色身,周流一匝后,因主人公定在外面,色身已如空屋,随即出色身而来至虚空中,抱我主人翁,因神定而气随定。神炁同定,久则炁尽化神,唯一威光,煊赫虚空,是即胎圆之证也。入此大圆寂照之门,以性空本体,圆融六大。六大法性,与我真性,平等无二,自他不隔,物我一如。于是能入水火、透金石,起种种不思议神用,皆神行周天之法验也。

是则约炁行、神行,而有小大周天之别。小周天者,炼精化炁之三昧也。大周天者,炼炁化神之三昧也。此一说也。

其二、约小还、大还而分小周、大周,是同一炁行,而复有小大周天之别也。何言之?当小还之时,身内犹是后天坎离,工夫一到虚极静笃,外感先天纯阳真炁,入我色身,补足我破体后之损耗,是以我纯阴,感彼纯阳。纯阳真炁到时,浑身俱感酥软、麻木、跳动。能周身酥麻一次,即得真阳薰蒸一次,即行一次小周天。如是渐采渐集,气足止火,复成童体。斯时离宫填满,身内已成乾象,纯乎先天。再以我乾阳,感彼虚空中乾阳,身内先天与身外先天,里应外合,彼此凝集,是合内外两重真阴阳而成大还。工夫到此,定力已达二三小时以上,能寂定一次,感召身外乾阳,与身中乾阳会合,即为行一次大周天,直到大丹告成。

此小大周天,约小还、大还而得名。小周天者,从后天反先天所用也。大周天者,从先天反出先天之先天时所用也。同一寂定,同一炁行,工夫深浅不同,色身效验,亦有区别。小周天仅能易发,大周天能易齿、易血,乃至易骨、易髓、易瞳,崭然一新。斯即《大易》"革故鼎新"之效也。小周天,乃安乐延年之法,大周天乃超凡入圣之功。此乃浅深不同之点也。

其三、约小大天地而分小周、大周。人身乃一小天地,身外乾坤乃一大天地。修士工夫到恍惚杳冥,虚无混沌,定久阳生,阳炁冲开百脉,元和内运,上至顶而下至踵,一炁周流,始卒若环。此就人身之小天地而言,故云小周天。倘恍惚杳冥,虚而又虚,浑身酥软、麻木、跳跃,即浑身八万四千毛孔,俱受外面乾阳真炁钻入。斯时虚极静笃,妙合太虚,色身已成真空,一任太虚中乾阳真炁,浸淫融洽,彻内彻外,透顶透底,通行无碍。此就合乎太虚之大天地而言,谓之大周天。

是故由前之说,学者先行小周天,然后行大周天。由后之说,学者先行大周天,次行小周天。小周天之后,再行大周天,即了事矣。

以上三说,皆属言理。实际工夫一到大定,外则乾坤会合,内则坎离交媾,小大周天,同时进行。所谓:"内药还同外药,内通外亦须通"也。崔公《入药镜》但云:"先天炁,后天气,得之者,常似醉。"不标大小(周天)之名,实则小大周天,均已包括在内,最为简当。学者宜注意焉。

诀曰:心息妙合,抱德炀和,真炁薰蒸,养性延命,重立胞胎,再造乾坤,玄宗修证,唯斯为胜。

11. 小还与大还

《参同契》曰:"金来归性初,乃得称还丹。"然近代丹家,复有小还丹与大还丹之称。《海山奇遇记》载,华阳隐士李奇,得小还丹,年数百岁,容貌不衰。吕祖游句容遇之,教其炼金液大还丹。翁大喜受教。吕祖云:"重安炉,再立鼎,跨虎乘龙离凡境。"此正指大还言也。

究竟大还小还之分别点何在,自来著家立说,亦纷纷不一,兹依师传,而剖示其义,曰:人自破体以来,后天坎离用事,学者由心息相依,直到凡息断绝,身心大定,内外虚寂,感彼先天一炁,自虚无中来,而行采取之功。是以我之纯阴,感彼之纯阳,由后天返到先天。工夫做一次,先天真阳来一次,由外面而还到我身。故《契》云:"金来归性初,乃得称还丹。"工夫愈进,真阳愈集,直至炁足止火,结成还丹,是谓小还。小还者,初还也,以阴而感阳也,《易经•泰卦》所谓"小往与大来"是也。此部工夫,丹书谓之取坎填离。

及乎真炁充足,离宫填满,复成乾体,丹书谓之还童。还童之后,内系纯乾,学者再入三昧正定,以我乾阳,感彼先天乾阳真炁,合内外二重先天而产生大药,谓之大丹,是云大还。即七日过大周天一部工夫也。大还者,重乾之象。吕祖得大还丹诗曰:"修修修得到乾乾,方是人间一醉仙。"可以证焉。《易》曰:"终日乾乾,反复道也。"乾乾之象,大还之秘旨也。反复者,由后天反出先天,再由先天反出先天之先天。必到重乾之地,而后六龙之变化全,斯可以统天而御天矣。

是故丹法,初以后天感应先天,所得之药,谓之小药,所结之丹,谓之小丹,所行之周天,谓之小周天也。复以我先天纯阳,感彼先天纯阳,合内外两重先天,所得之药,谓之大药,所结之丹,谓之大丹,所行之周天,谓之大周天也。《易》之小畜与大畜,道之小还与大还,其义一也。虽有大小之分,工夫进行,原不外心息相依。一到真空大定,内外和融,小周天在定中进行,大周天亦在定中进行。小还丹在定中结,大还丹亦在定中结。特定力有深浅,故所得亦不同耳。

复次,小还丹结成后,须用养丹火候,使之丹足而行大周天,得大药而了大还。大丹结成以后,须用养胎火候,历时十月,使之胎足而脱胎,谓之出神。向上更有温养功夫,谓之乳哺。至是,神仙之大功已告成矣。 

 

12. 火候与止火

  欲明白止火之理,先须认识“火”在人身的何形状。自己的心神注重在身上某一部分,这就是“火”。

  世间所传初步下手功夫,有守印堂者,有守绛宫者,有守脐下一寸三分者。有守顶门者,有守夹脊者,有守两肾中间者,有守海底者。凡是心神专注之处,都是火力所到之处。(各种守窍之法,虽不怎么高明,若用之得当,亦颇具功效。)心神何故称之为“火”?因中国医书以五脏配五行,心藏神,在五行属火。无论人身上何处,若自己用心神在该处紧紧守定,勿使移动,亦不放松,日日如此,经过相当时间,必觉该部位发热发烧,或觉酸麻,或觉膨胀,甚至有跳跃之状态,此皆神火集中之力所表现。

  世人做功夫到如此地步,每每衷窃喜,以为道在是矣,更加死守不放,拼命用功。长久下去,遂成不治怪症,此皆不善用“火”这弊也。譬如煮饭,火太小则不熟,火太大则饭变焦。饭不熟尚可添火,饭变焦则无可救药,此时纵想止火,已嫌太迟。故初做功夫者,宁可不及,切勿太过。

  所谓“止火”,乃停止武火而不用,仅用文火微微照顾。照顾者,乃照顾鼻中出入之息,不是照顾下丹田。若照顾下丹田,周身精气神都聚会在这个小地方,渐集渐多,不能容纳,必至冲关而出。(若火太过,水沸而溢,亦是如此)。

  上乘功夫,直截了当,简易圆融,本不分段落。昔人为初学方便说说,勉强分作三段:

  第一段虽名为炼精,但不可著于精上,若执著后天有形之精,当作一件宝贝,拼命的死炼,用火愈多,则浊精愈不能化。遗精尚是小事,就怕关在里面舍不得放他出去,又无法使之化气上升,浊精与邪火混作一团,搅扰得身心极不安静,其害更甚于遗精。

  第二段虽名为炼气,亦不可著于气上。若执著后天呼吸之气,在身中搬运升降,功夫愈勤,则粗气愈不能化,泄气尚是小事,若关在里面不放他出去,又不能神气合一,心息两忘,不入大定,粗气没有出路,凝结在身中某一部位,成为痞块,或生无名肿毒,其害百倍于泄气。

  第三段虽名为炼神,其实不是止火,神即是火,火即是神,炼即是止,止即是炼。学者能懂得炼神功夫,就不必再问止火的方法,炼神与止火,其名为二,其实则一。

  炼精化气者,以元神炼元精也。炼气化神者,是元神炼元气也。炼神还虚者,以元神自炼也。若问如何谓之自炼,即是以不神之神主,作不炼之炼,到此地步,非但武火要完全停止,即文火亦无所用之。只有浑然一个元神,不见一点火性,如此岂非止火乎?若不肯止火,则炼神功夫即无下手处。、

  张三丰真人《玄机直讲》上说:“一刻之中,亦有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,不独十月然也。”若以三丰之语可信,则仆今日所说亦未尝不可信。盖上乘功夫,本不分段落,一刻之中如此做法,一日一月一年,亦是如此做法,所以称为直截了当,简易圆融也。

  伍冲虚、柳华阳之书,硬要明明白白的划分段落,所谓“百日筑基”,“七日过关”、“十月怀胎”、“三年哺乳”、“九年面壁”,按之实际,皆不相符合。既然与事实不符,何必定要说出一个死板板的数目?想是当时遇到一般学道的人,生性愚笨,苦苦追究成功的期限,所以传道者不能不方便说法,以安慰大众迫不及待的心理。后学若执为定论,则反被古人所误矣。

13. 玄关一窍

  《乐育堂语录》黄元吉先生:“吾示玄关一窍,是修道人之根本,学者之先务。不比中下二乘说窍,有行可指,有名可立”。又云:“玄关一窍,是先天混元一炁之玄关,了无声臭可扪,色相可见。此最上上乘炼虚之天机,从古仙子,鲜有下手之时即悟如此际者”。

  圆顿夫子云:“所谓玄关一窍者,既不是印堂眉间,亦不是心之下肾之上,更不是脐下一寸三分,执著这个肉体在里面搜寻,不过是些脑髓、筋骨、血脉、五脏、六腑、秽污渣之物,固然不对。撇开这个肉体,在外面搜寻,又等于捕风捉影,水月镜花,结果毫无效验。著相著空,皆非道器。学者当于内外相感、天人合发处求之。此是实言,不是喻言。

14. 专气致柔

  道家之坐功,要能抟气致柔,清净坐忘耳。(抟的字意是”聚散运行“)

  何谓抟气,即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之意。然而志气专一,略不放松,久而久之,阳气燥烈,或致太过。故抟气必须致柔,致柔者,优游涵养之意。《参同契》云:真人潜深渊,浮游守规中。亦即勿忘勿住,先存后忘之意也。盖专气属阳,致柔属阴;专气譬如武火,致柔譬文火;专气为勇猛,致柔为宽缓。谓修道者必宽猛相济,阴阳互用为得耳。

  如是则一身精神气血,能中和而无太过不及之敝,自然由清净而至于坐忘,由勉强而至于安乐,位天地、育万物、宰阴阳、制五行,皆成自性中之事。

  要知还丹本无质,盖纯为空灵活汯纯阳之炁也。

  倘于炼经化气,炼气人神,炼神还虚之后,进而炼虚合道,则与道混而为一,于是三千世界,无非法身;毗卢遮那,无非自性矣。

15. 学仙毕业时间

  这件事永远没有毕业的日子。不过为学者方便计,在全部历程中,勉强划几个段落而已。丹经上常言第一步巭要一百天,和步功夫要十个月,第三步功夫要三年,第四步功夫要九年。这睦期限,说得太死板了,与实际上不相符合。此事要看学者年龄之老少,资质之愚智,境遇之顺逆,财力之厚薄,障碍之有无,很难一概而论。

  你们在学堂做学生时代,是有毕业的期限。等到出了学堂以后,担负国家社会重大责任时,就永远没有毕业日子。你就学到死也学不完,到了将来进棺材的时候,你尚且要叹息说:今生是虚度了,错误了,来世再学着做人罢!

你想,做人如此之难,做神仙岂是容易么?

  普通知识阶级中人,若要求神仙全部学术凭他们自己力量去钻研,大约须费三十年光阴未必能弄得清楚。因为有些书看不懂,有些书又买不着,传口诀的先生,多是一知半解,罕有全部贯通者。若有我们指导看书,快则三年,慢仅五年,就可以得到全部仙学的一个轮廓。然后再看自己的志愿,要小就走小路,要大就走大路。又要审查自己的环境,适宜人元就用人元,适宜地元就用地元,适宜天元就用天元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
  何要问,专求口诀,立刻实行,免得费功夫看书。岂不省事么?我有个譬喻说给你听,现在学西医的,必须进学校,听讲课本。毕业后,再出洋,求深造。学国医的,虽不必进学校,但是也要从师先读三五年医书,然后方可临证实习,尚不敢说不误人性命。走江湖的郎中,牵骆驼,卖膏药,学会几个草方子,就是一字不识,也能替人治病。比较进学校读医书,岂不省事么?然究竟不能登大雅之堂,凭他那副本领,只能应付乡愚市侩而已。

  学仙的人,若专学口诀,不肯读书,就等于走方郎中一样。自古没有不读书的神仙,幸勿贪捷径,免误大事。

16. 辟谷与成人

  无论何种断食辟谷之法,仅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,而不可以达到成仙的目的。如果真到生活困难的时候,不妨借重此术,逍遥物外,免致仰面求人。若欲专恃辟谷术修道航梯,非古仙之本意也。做命功能结内丹,做性功能入大定,则不求辟谷自然辟谷矣。中年人身体上总有多少亏损,倘不从积精累气下手,如何能结丹?既不能结丹,如何能出阳神?然积精累气之作用,须要从食物滋养中炼出精华,譬如人几十斤铁中炼出一斤钢来。若下手就断食,是铁尚未有,钢从何来?岂非永远无结丹之希望乎?

  “辟谷”之法虽佳,但非人人能用。故只可为上智说法,中材以下,难知难行。若信“辟谷”足可以解决普通人类争食之问题,仍是一种理想。惟少数修仙学道之士,隐居深山穷谷,食物运输,深感不便,储蓄干粮,常忧匮乏。辟谷这方,正为此辈而设。

17. 仙佛皆重清静心

  总之,仙佛皆重清静心,口既贪乎鱼,目必贪乎五色,耳亦贪乎五声。日在五欲境界中吸引,恐与清静心不相应耳。何况杀生增加怨对。我既害彼,彼必思害我,因果循环,丝毫不爽。我辈修道,急欲清理宿欠,减轻业障,岂可再添新债乎?

18. 修仙必以德为辅

  大概修道,必以德为辅。德不足者,每欲下功,磨难随至。我见亦多矣。譬如君一向住栈房,所欠房金小账垫款至多,如依旧住下去,则不致与君清算。若一旦出栈而他适,则栈房茶房必向君总算帐一次,一切付清了账,方能出栈。

19. 筑基

  “筑基”者,筑结丹之基也,倘阳精永远不漏,身体健旺逾恒,精神愉快,营卫调和,则筑基之功,可谓完成。惟筑法亦各有不同,有上乘、中乘、下乘;有纯粹先天,有夹杂后天,有完全是后天。

20. 用功时间

  有几个小法子,是要按准时辰做功夫。若上等法子,可以不拘定时间。每日十二时,做四个时辰功夫已足,太多恐感觉厌倦,后生障碍。何时行功最宜,亦无一定。惟吃饱之后,及身体疲乏思睡之际,皆不相宜。 

 (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zif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