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人寫佛經的時代,婚前性行為被視為失守貞操的行為,同中國古代的觀念。光這一點就打趴九成九以上的人,如果再仔細看看其他的正淫規范,如果你真的想嚴格尊守幾乎是惡夢,甚至會因此失去家庭。

是不是覺得我在危言聳聽?我們來看看佛教中的「正淫」定義。

正淫與邪淫的劃分:古代佛教的性規範

所謂淫戒,除了僧人不可行房外,一般人還有所謂「正淫」,也就是說你的性行為必須符合一些規定,否則就是犯了邪淫。而這個規定無非就是「非處非時非道」「非人非時非地非器」

  • 非人:不正確的人。老婆老公以外的人,包括自己的手淫。照這規定,婚前性行為也是邪淫,所以別笑基督徒,人家只是比較徹底的貫徹古文化。但今天為何被古人誤呢?
  • 非時:不正確的時間。只能夜晚,白天行房算邪淫…
  • 非地:不正確的地點。睡房以外都算,例如:旅館、野炮…
  • 非器:不正確的侵入。使用外物都算,例如:按摩棒、潤滑液…
  • 非道:不正確的入口。例如肛交、口交…

所謂的"正淫",指的是與正確對象,在正確地點,在正確時間進行的性行為。即使你與伴侶進行性行為,若在白天進行也被視為不適當。這些規定在現今看起來或許十分荒誕。

古代淫戒不適用於今人

我的立場就是,以上都不算犯戒。若真的按照古代淫戒定義,全世界約有98%的人會下地獄,僅餘的2%可能是未找到伴侶的人。手淫都不會導致人下地獄,那麼與配偶在白天進行性行為又怎可能會犯戒?

當時人們認為不應在白天進行性行為,不應在房間以外等等。這些規定都源自古印度的文化觀念。例如,當時女性地位低下,因此佛經中會說如果你犯了錯,會轉世為女性。這都是當時僧人的文化認識,佛經雖然是佛陀所說,但也是人所寫,並非完全正確,必須要仔細分析。

"正淫"規定的問題之處

以"正淫" 的定義來看,過於嚴格,我認為幾乎無人能遵守,除非你找不到伴侶。

正確的對象:一生只能有一個,你做到了嗎?
正確的地點:只能在臥室進行,那和配偶去旅行進行性行為也犯戒嗎?
正確的時間:這個規定最為荒謬。每年的正月、五月、九月都不能進行性行為。每個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,以及每月最後兩天(被稱為六齋日)也不能進行性行為。所有佛菩薩的生日與成道日也不能進行性行為,因此,你需要記住所有佛菩薩的生日,因為他們實在太多了。

按照這樣的規定,口交和肛交也會犯戒,"不得以器物",所以使用情趣用品和潤滑劑也會犯戒。這個"不得以器物"的規定,在具舍論中,實際上是因為除了第一性徵以外的性行為可能會傷害女性的肉體。

不需要給自己加之無謂的煩惱

然而,大家不必過度擔心,修行並不需要無時無刻都在警惕,根據日曆安排性行為。試問你的伴侶能否忍受這種安排?如果你有那麼多的精力,不如按照日曆安排做善事。

目前,有很多人受了菩薩戒,但卻生活在恐懼之中。造成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一些師父,因為他們不能進行性行為,所以對戒律進行隨意解釋。

古之的性消費,今之性交易

淫欲的定義,與其時空背景緊密相連。在古印度,淫欲被定義為商品的擁有權,這與現代人的認知大相逕庭。在那時的社會環境下,性消費可能被視為男性權力的一種象徵。依據阿毘達摩戒律學的解讀,這種行為可能並不構成違反戒律。然而,細想一下,這難道不就是現代所謂的嫖妓行為嗎?若置於現代社會,這樣的行為恐怕無人能接受。

古代人的規范真的并不是每個都是正確的,即使出自於經典也不是每個都正確,因為這些經典傳播的初終是設定給當時的社會人們所學習。我們學習要有智慧,不要今人反被古人誤。

非時非處非道,旨在保護女性

《大智度論》指出,佛教的戒律目的在於保護,而非壓迫。例如在龍樹菩薩的時期加入的「非時非處非道」規定,其目的是透過戒律,女性獲得避免性侵犯(包含丈夫)的防護機制。這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女性能有機會逃避丈夫的性侵,畢竟在當時的印度文化中,妻子是無法拒絕丈夫的性要求,所以這些規定實際上扮演著保護女性的角色。

副標題:非器:禁止與外物侵入也是為了保護女性

《具舍論》也提到,禁止以第一性徵以外方式進行的性行為(即非器物進行的性行為),因為這種行為可能對女性身體造成傷害。這些規定的初衷,並非要限制性行為,而是防止如婚內強暴及對女性的其他形式的傷害。

以前的外物侵入其實對女性受傷害,但現在可就不一定了,現在的許多情趣用品,甚至潤滑液都是為了兩人的情趣與享受。有些女生私處天性易乾,行房時你不讓她用潤滑液反而是一種傷害。

現代社會的正淫應該如此看待

在當今社會,男女關係趨向平等,性行為依賴於雙方的同意與尊重。在兩個成年人清楚理解並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的性行為,我們應無法將其視為違反道德或戒律的行為。

我們要注意的是,你和他之間的性行為是否有造成其他人的傷害。你們這些行為兩人情投意合,同時也不造成身邊人的痛苦。我覺得這才是最大關鍵。

佛教的許多經典和規定,都是基於古印度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制定。因此,這些戒律並不應該被認為是普遍且永恆不變的規定。

我們必須要清楚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,不應盲目的接受。免得好好的一個修行,結果越修越慘,比沒修還要糟糕,你就本末倒置了。重要的是,你是否學習了佛陀的教誨,好好修習自己的行為心性,珍惜善待身邊的每個人。

arrow
arrow

    luzif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